台湾人有多少移民美国?

贲嘉涵贲嘉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台湾人移民到美国,并不是从清朝末年才有,但总体人数不多,因为近代以来,台湾经常发生天灾战乱,使得民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有很多人去美国寻求发展机会。直到1949年国民政府迁到台湾,在台湾搞“建设”,大批量的从大陆各省迁民,形成第一次移民办。人数多达200多万人,其中50万人去了台湾本省,100多人才去广东省。另外50万人才是去了台湾的。

从60年代到80年代末,又有两次大规模移民办,一次是60年代末的“中华建设营”, 一次是87年的“开发寮国(老挝)”。但这次不是由政府主办,而是由民间企业团体行为。这2次没有政府行为,也没有提供生存技能,所以只收到成效。“开发寮国”只成功开发了5年,因为企业集团无心继续投入, 民众也没有学到生存技能,所以被迫中断。

“中华建设营”最多只有2万人受到影响,因为工程营只是一个短期行为,而且要求的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有生存技能者不一定参与,实际受惠者更少。

而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办“经济特区”时,有12万人受惠于经济特区。这些多数是低收入阶层,因为特区政府有9项特权,而这些特权只给有农业或特殊技能者,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这些特权,实际得到好处的只有几万本地人。

1987台湾地区解除“戒严”,解除“戒严”以后,国民党和民进党都希望促进台湾人与大陆人的交流。国民党希望恢复两岸关系,建立“国家统一”。所以同意有条件开放台湾居民去大陆探亲。条件是自己负担来往机票,并且只能探亲,不能从事经营活动。但是很多国民党员实际上却去大陆经商牟利。

而民进党则从民族团结考虑,不希望由于国民党的“统一”动作而破坏台湾人对于民族认同的共识,所以提出不能妨碍“台湾人对于中华民族的共识”,强调开放台湾人探亲大陆不能演变成“台湾人转向中国籍”的问题。

到了90年代初期,台湾人由于学习日语和做生意从日本获取极大利益,日本更是积极推广和台湾人的经济关系。当时日本极力促成长期稳定贸易条约的签订即“日韩共同声明”。当然有利也有弊,台湾从日本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影响到与美国的中程同盟关系。因为日本是与美国形成排他性关系的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欧各国也积极拉拢台湾,因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已大致完成, 需要开拓世界其他地区作为新增市场,而台湾刚好具备经济成长的多种条件:如人口充足、劳动力发达、国内市场成熟、重视科技研发、金融制度健全和市场开放。

在这些因素拉锯作用下,再加上台湾人在70年代便开始逐渐脱离“中华观念”而开始普遍认同“日本”并且觉得“日本”是“文明的”而“大陆”是“落后的”,于是台湾人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从“中华民族”转变为日本“国民”即“日本人”。

70年代后期有许多国民党人从大陆去台湾,他们对大陆的认识是极有限的。

而且他们多数都是上层分子,所以接触不到下层民众。于是认为大陆社会已经崩溃,没有希望,台湾才能发展。许多知识分子都认同这些看法,也便慢慢认同了新形成的“台湾人”民族认同立场。因为“台湾人”有不同于“大陆人”的特性,而日本也被这些特性形成有强烈的差异性。并且许多台湾人对于日本“文化”的认同,也是心感的,特别是60年代以后,日本成为经济强国。

到了90年代初期,国民党成为在野党,其反攻大陆的口号,已由当初的最强音,转变为可有可无的余兴节目。1992年,李登辉出任中华民国总统,进而公开宣布“渐进式统一”、“先党争、后统一”、“一边一国”、“不统不独不武”、“泛民族主义”、“两大民族同属一个中国”等主张,并推动“两国论”。

这些主张的意义在于:民族自决原则从国家对外关系层面延伸至国内民族关系中;同时国民党政权自90年代开始逐渐淡出对于台湾的治理,地方主义色彩浓郁的台独势力逐渐抬头,并逐渐占据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进而扭曲了台湾人的民族认同。

而台湾人对于大陆人的印象,从大陆的飞速发展变化中,看到对于自身民族发展的阻力与威胁,形成两个民族生存意识以及认同的冲突。

台湾自从60年代经济起飞后,便和大陆形成经济上的竞争关系,所以台湾人对于大陆的发展,总觉得是自己的成功障碍,所以潜意识里形成“宁可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竞争也不愿与之共享中华文化”的立场,也就是不愿与大陆人民成为同一个“国民”集团。而将之变成自己寻求民族生存、发展与独立的资源与动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