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奖比中国多?

阎燕飞阎燕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问题问的,好像中国得诺贝尔奖项的人就那么屈指可数一样... 事实上,我国每年都有人申请,而且每年都有几篇质量上乘的文章入选,但是能被提名乃至最终获奖的概率确实不大——毕竟诺奖评选看重的是过去几十年的成就而不是你一年甚至几年内的论文数量或者质量。 这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中国在基础学科方面贡献的“硬实力”到底如何? 我不想就具体某项成果做评价(毕竟不是这个专业的人,也不敢乱说话),但是就“为什么我们的基础研究这么差”这个问题而言,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评价体系的问题。在我们现行的科技评价机制下,大家争先恐后去做应用研究,因为这是可以快速出成果、提高影响力的途径,而基础科研则不然,不仅要耐得住清贫,还要受得了寂寞。于是很多人就在这种评价体系下选择了做应用研究,即便做了基础科研工作,也有很多是“浅尝辄止”。

另外,我们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一旦周围人都不支持,那这件事做起来就会异常艰难。同样,当你在做基础科研时,周围人的那种不理解甚至是轻视的态度是很打击士气的。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国内很多所谓的评院士,评杰出青年等人才计划,其实对基础科研的贡献没有多少,很多时候甚至起了反作用——当一项研究工作刚刚有所进展要立项的时候,相关部门往往会以“没意义”“不能快速发表文章”为由不予资助,而当研究人员花了钱并且投入了一定精力之后,又往往因为“不能发文章”或“发文章的档次不够”而否认成果。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科研无疑是一种摧残。 当然,我也不是说我们的基础性研究就差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比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证。

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爱因斯坦,更需要大量的托尔斯泰。

东方旭平东方旭平优质答主

这个主要涉及到学术评价体制和学术文化环境的差异问题,二者之间不具备对比性。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轨的过程中,社会处于急剧变革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潮变幻莫测,因此很难像日本那样营造出相对和谐安定、积极奋进且宁静平和的时代氛围。

具体到学术领域来看,日本的学术界相对独立于政界和商界,因此学者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静下心来从事专业研究,从而在各个领域诞生出很多的“怪僻”之士。这些“怪僻”之士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常人有诸多相违之处,但在专业领域却具有独到的思维和见解,敢于挑战权威,从而能够不断产生原创性成果;另外,日本的大学学术权力和学术自治十分健全,形成了教授治校和终身任期制度,教授们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安排研究课题,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职称和绩效的考核,从而在研究过程中能够保证最大程度地投入热情和专注度,避免因急功近利而造成的学术低格调和浅俗化。这些因素都是当今中国学术界所缺乏的。

因此中国不宜总是向日本看齐,试图达到日本发展的同等高度,而应从中国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科研制度体系,从而在长远的角度上推动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