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硕士有多少年?
中国的硕士学位制度的确立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但是真正拥有硕士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际上仅仅只有 20年的历史。在1990年以前,中国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仅仅是231个,而授予硕士学位的人数每年则不到 2万人,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也不到5%,这是一个极其混乱的状况。在1978年到1983年之间,获硕士学位者只有3.5万人,而到1984年则猛增至25.5万人, 增长率达573%,这只能算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爆炸性增长的一个开始。从此,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迎接“世界挑战”的奋 斗,研究生教育体制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艰难历程。
198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全国首次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研讨会,与会代表认为:“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同国际接轨的需要,必须加强高层 次人才培育工作的领导,改革学位授予制度,从组织上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年10月,中国正式宣布建立硕士研究 生制度,当年共有1.6万人获得硕士学位。而在1980年之前,中国只有少数高校拥有研究生学位培养机构,博士研究生更是 少得可怜,1978年之前中国没有博士生,1979年也只有8个人获得了博士学位。
然而,中国学生赴海外攻读学历学位的情况却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开始。据史料记载,1647年(顺治四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官费生 30人由南方七省选送至荷兰,继而转赴英国,其中4人进入剑桥大学就读;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33名中国学生经两广总督 卢坤奏请,由官方汇解英镑9000,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炮画和驾驶。
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有2000多名国内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国外留学,在这些学生当中有150多人进入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 阶段。1947年,国民政府和外交部曾要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等22所国立大学采取切实措施,严格把控学生 出国读书这一关,但真正能进入国外大学继续学习的学生人数仍然不多。
新中国的诞生意味着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开始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951年7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 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行政纲领,建议建立科学 技术的规章制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科学技术干部。不久以后,我国第一个工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五年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 为“全国建工学院”正式成立。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增加到了533个,专业的类别也达到了154个,其中不少是新增设的专业,开始与国际接轨。而到2002年,拥有硕士单 位已经超过700个,专业类别也增多了120余个,其中也包括新增了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尽管与我国庞大的教育规模相比,我国硕士培养规模不算很大,但我国仍旧是世界硕士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每年的硕士生培养规模大约为50万以上。与数量 不断攀升的硕士生相比,我国每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却稳中有降,迄今为止也仅仅只有3万多人,博士占全部研究生的比例也 从1984年的0.6%降低到2002年的0.29%。这说明,要想在科研上实现较大的突破,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