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中学?
因为,如果让中国人来办教育,中国也会变成这样一个“低扰动”、重视通识和素质教育的国家。 先引用一下前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在《中国孩子已经失去想象力》一文中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描述——
“现在的教育让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忙碌起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如过江之鲫,排满孩子们的周末和时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孩子们被各式各样的试卷和作业填满每一周,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到了高考之后,孩子们要么选择自己不喜欢却很有‘前途’的专业,要么选择自己很喜欢但就业难的专业,总之无论怎样,他们的未来似乎早就被安排好了,他们只能按照父母的期望、社会的需要、专业的设置而做选择,他们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再引用一下《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的话——“今天的中小学生,正是明天的中学生,今天的初中升学选拔考试,正是明天的高考。我们今时今日如何对待学生,实施怎样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天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其实,把上面的引文中的“中国”换成“德国”,简直就像是在描写德国中学的教育模式! 其实,中国的中学也曾经有过类似德国中学的阶段。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实施了十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后改为九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一年,所有中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这时的中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实用技术,比如当时中专学校流行开设缝纫专业,技校流行开设木工和钳工专业,这些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相似,只不过没有像德国那样把工厂和学校彻底融合在一起罢了。(关于文革时期的中学生活可以看看这个答案: )
至于大学,文革中更是被搞得一塌糊涂,几乎沦为一所所的农校,那时候大学生的学历水平还不如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呢!(参见本答案前面的图片) 当然,中国现在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德国中学阶段也没有那么高的升学率。但是,如果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也就是1966年到1976年,中国确实有可能变成另一个德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降低升学压力,注重通才基础教育,而不是现在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人都在拼命往大学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