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硕士还是医学硕士?
先晒学历 1993年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物理),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硕士(病原生物学)。 在南师大教了两年化学和生物,目前专攻病理。 我的经历也许能代表一部分人,当年高考报考大学,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做什么职业,看着学校里同学们纷纷填报志愿,我也随大流在志愿表上填了很多医学院校,因为觉得当医生很好玩,而且不用学高数(我高数一直不好);当然也填报了一些理工科院校,结果可想而知,被医学院录取的都是理科生,被工科院校录取的是文科生。
我被南京医科大录取,专业是临床医学。进入大学,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医的兴趣,反而对化学、生物这种偏理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于是大二转到了南大生化专业,顺利转为理科学士学位。 毕业后,工作几年,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远远不够,又回到学校的课堂(真羡慕现在的学生可以住在校外宿舍!),准备考研究生。这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从事医疗行业,读医学专业研究生,将来考医师资格证,做临床医生;另一个就是读理学硕士学位,今后考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证,向疾控方面发展。 我犹豫了很久,最终选择了后者--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因为认为这个学科与临床医学关系不大,而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容易让人忘记自己是学医的,从而能在心理上接受这个新的学科。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决定确实很明智,改变了今后的人生轨迹。
目前,我在疾病防控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在学校附属肿瘤医院学习深造,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最后用一句话激励正在读研或准备读研的同学们:“你背上的书包越重,说明你离理想的距离就越近”。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介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也是一门既富于实践性又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技术学科。从其专业性质而言,既属临床学科,又与基础学科密切相关,如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等基础学科互相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边缘分支学科。如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免疫学及临床血液学,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又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检验,基因诊断学和临床基因组学等高新技术门类的学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与基础医学的某些学科有共同之处。这门学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从单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检验项目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而且其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发生了根本的变比,已由原来的中专、大专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以研究生和大学本科为主的规范化培训模式。由此看来,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学位授予问题应是理学硕士较易理解,但应强调这个理学硕士与基础医学院的理学硕士有所区别,它偏重于临床实践,应是介于理学和医学之间偏重于理学的应用学科。
国外,如美国、日本、英国等,他们对应用性和实验技术性学位的授予标准不尽相同,如英国的哲学硕士和科学硕士均属研究性学位,包括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美国的理学硕士学位是为掌握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某些人文学科的专门知识所设的学位,并侧重于本学科的实验研究工作。
根据我们查阅国内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10所医科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标准以及学位授予条例,除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归属于医学硕士学位外,其他几所院校都是归属于理学硕士学位。如中山医科大学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培养计划中指出:本学科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是因该专业是应用理科学科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服务的一门医学技术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检验学科的技术专家和领导人才。由此可见,授予理学硕士称谓与该专业性质并不矛盾。目前许多医科大学中基础医学院的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授予医学硕士,并未称理学硕士,这说明在医科大学中授予医学硕士称谓是包含生物科学、化学科学、物理科学的范畴。因此,授予学位称谓问题,并不拘于理学和医学之分,而应更主要的是包含这些科学的内容。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学位授予,无论理学硕士或医学硕士都是可行的,有待今后在实践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