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有哪些学校?
据我所知,德州的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共有20所左右,其中本科13所,专科7所。 这些学校分布情况如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原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原德州教育学院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并入德州学院;还有由原山东机电专修学院和原德州经济专科学校于2004 年合并组建的泰山科技学院,现在属泰安市。
以上学校中,除了德州学院外,其他学校基本都实行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入学时录取标准不高,然后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淘汰部分学生,最后拿到毕业证难度较大。而德州学院是山东省内唯一一所同时拥有本硕博完整体系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严格注重毕业生的质量。因此如果同学们只追求学历含金量的话,可以选择德州学院,而如果想要一个相对轻松一点的学习环境,选择其他院校也可以。
因为时间关系,就先介绍这么多,如果大家对于上述学校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关于德州其他学校的情况,欢迎随时评论或者私信我!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坐落于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德州。德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72年,是齐国大将鲍叔牙操兵练武之地,因齐桓公首霸中原,故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意而修筑城池,取名德平,1912年改为德州。隋代在此设郡,唐代正式启用德州(时为棣州)刺史,后历经元、明、清等朝代,一直是历代德(棣)州、德州驻地,德州由此而得名,历经2000多年风雨未变,被誉为“齐鲁文化之门”、“华夏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和一颗古代文化的明珠”。德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有造诣博深的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兵法大家司马穰苴、巾帼英雄花木兰、《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等历史名人,近现代有影响的德州名人有“现代中国之父”蔡元培、当代教育家袁世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李希凡、著名社会学家王康等。德州经济发达,享有“京杭运河沿岸五大商埠”、“江北人参”、“北方粮仓”、“黄河明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体育之市”、“中国太阳谷”等称号,并被授予“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中国优秀创业型城市”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德州不断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已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匈牙利、瑞典、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交流协作关系,并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德州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德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德州教育学院合并,同时把德州广播电视大学、德州市社会综合科学研究室并入组建而成,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德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71年,德洲教育学院创建于1985年。
学校所在地德州是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雄阔壮丽的黄河三角洲,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广阔空间。学校位于德州市大学西路888号,占地1463亩,建筑面积50.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421万元,馆藏图书166.9万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51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级职称的114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的272人。在校生19900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17200人。
学校设有18个系部、52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与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典、匈牙利、德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有交流协作关系,与多所大学开展“3.5.1.5”模式的本硕连读培养合作。设有大学外语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训就业中心,有1个省级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5个省级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 96个实验实训室,建有121个校外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山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国家汉语水平考试考点等一批教学、培训、实训设施。
学校秉承“明德、睿思、弘毅、笃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德州市,服务山东省,辐射中东部,走向国际化,面向未来,创建特色”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文化育校”的办学策略,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文化育人”战略,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四个一”和“三大空间”育人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拥有山东省高校首批人文社会科学(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3个重点学科、3个重点实验室、3个特色专业、10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有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等13个科研创新和服务平台。近年来,主持国家863高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60余项,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90余项。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1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16篇。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37篇(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42项。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艺养心,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质,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成绩优异,有7个大学生艺术团,28个学生社团。近年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项目2000余个,参与学生18万余人次,有4500多名学子奔赴祖国西部和广大农村及基层单位,从事“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义务兵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山东省计划等项目,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大学生入伍双拥工作贡献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高校、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